第(3/3)页 “李信领兵在外,托少将军王离,朕想派你为李将军分忧。” 冯劫自然乐不可支。 “谢皇帝陛下。” 这下冯去疾无话可说了,一双干瞪着的眼睛一下子失去了灵气。 今日出了殿。 李信后知后觉发现自己被骗了,自然心中埋怨自己昨日昏了头,一路上愁眉不展。 想想皇帝后来的安排,还有那王家小子的跃跃欲试的反应,但是看皇帝的反应,想来这一切都是他事先安排好的。 皇帝还真是看得起他李信。 托付了王翦的孙儿,还让冯劫助他,典客驻扎在九原。 二世这是要找人看着他的所作所为啊! 李信这么想着,由着自己的脖颈后面发冷汗。 只是这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不少朝臣主动赞赏于他,他也只能强作笑颜。 朝中多半为昔日纵横疆场,在一方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一个个老了,但是还是这个侯、那个侯、这个等级那个军衔的。 经历了辉煌的时代,随后却又见证帝国废弃军功爵制,接下来又面对的是皇帝求长生不老药、数次东巡六国对于他们而言便是朝中无人。 所有的这一切,自然会让这些军功勋贵对秦国产生怀疑。 他们也明白,先帝无心在他们身上。 这些人就像是殿中的铜炉一样,立在不显眼,但是又不在角落的位置,还是一大帮人。 铜炉是有人照料时不时前去擦拭的。 他们这些人可不是,先帝可是把他们闲置在一旁。 时间一久,年级稍大,这些人也变得老胳膊老腿的。 每个领域之中始终都有这么一群人,地位和声名都不是那么显赫,但也不是最末,是最为安适的一部分人。 这些人一般和决定天下命运的大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朝中,他们起着一个别样的作用——附和。 皇帝宠信谁、重用谁,他们就会去啊附谁。 这些人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君子,没必要排斥,但是却是最可用之材,而且往往正是他们对于朝中局势平衡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先帝在世时,他们眼中还有一个护军都尉蒙恬;如今李信要去关外领兵攻打匈奴,这将是大功。 这么一来,这些人开始拿不准了。 拿不准的时候,就得将目光放长远了,于是渐渐的,这些人自然而然将自己和蒙恬撇的远些,距离李信近一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