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几乎是在明确告诉秦胜,陈匣去临川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协助或者督促刘航整顿吏治,优化政治生态。 “要明确好他的分工,既要发挥其特长,也要确保他能切实参与到核心工作中去,不能搞成‘闲职’。” “组织部要和他本人做好任职谈话,把市委的意图和要求讲清楚,鼓励他大胆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工作方法,尊重县委班子的团结,特别是要支持和配合好刘航同志的工作。” 郑仪的指示非常具体,考虑周全。 既给了陈匣尚方宝剑,也划定了行为边界。 “明白!” 秦胜郑重应下。 “请郑书记放心,组织部一定落实好您的指示,尽快完成相关程序,并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服务。” “好。” 郑仪点了点头,似乎又想起什么,补充道: “另外,关于挂职干部的管理和保障,要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 “不能一派了之,要加强平时的联系和指导,定期听取汇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挂职期满,要有严格的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要把干部交流锻炼这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真正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 “是!郑书记,我们一定深入研究,完善制度,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秦胜知道,郑书记这是在为更大范围的干部交流布局了。 这将是明州未来干部工作的一大亮点。 谈完了临川挂职的事,郑仪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建平同志,对刘航同志,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尖锐。 是在考察秦胜对重要干部的评价,也是在试探他对临川情况的掌握程度。 秦胜心中一凛,知道必须慎重回答。 他略微斟酌了一下措辞,力求客观公正: “郑书记,从工作实绩来看,刘航同志能力突出,魄力足,执行力强。临川这两年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很快,尤其是在争取市里项目、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着。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 他先扬后抑,这是评价干部的标准做法。 “但是……” 秦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 “也有一些反映。主要是说他用人方面,可能比较注重‘执行力’,有时候对干部的品德修养、作风要求强调得不够;在临川工作时间长了,班子内部可能……比较‘整齐划一’,听取不同意见的氛围有待加强。” 他没有提具体事例,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 刘航能干,但也存在作风霸道、用人唯亲的潜在风险。 这符合郑仪掌握的情况,也印证了他派陈匣去的必要性。 “嗯。” 郑仪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能干事的干部,有个性,有魄力,是好事。但前提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把班子建设抓好,把风气搞正。” “刘航同志是棵好苗子,但还需要继续锤炼,特别是要在带队伍、正风气上下功夫。” “市委对他,是寄予厚望的。派陈匣同志去,也是帮助他更好地开展工作。” 郑仪定了调子。 对刘航,是“帮助”,是“锤炼”,是“寄予厚望”。 这既是说给秦胜听的,也是将来需要秦胜代表市委向刘航传达的意思。 “郑书记用心良苦,刘航同志应该能体会到。” 秦胜适时地捧了一句。 “希望如此吧。” 郑仪淡淡一笑,结束了关于刘航的话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