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暮春的明州,梧桐飞絮渐渐少了,阳光开始有了初夏的力度。 刘卫东的“谢幕”,钱汉忠的死亡,这两件事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暗流已在悄然涌动。 钱汉忠的追悼会低调举行。 规格不低,但气氛压抑。 前来吊唁的人不少,但大多神情复杂,停留的时间也很短。 郑仪代表市委出席了追悼会。 他穿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白花,表情肃穆。 整个过程,他表现得无可挑剔,既体现了组织对逝者的尊重,也划清了界限。 他致悼词时,语气沉痛,肯定了钱汉忠“早年”对明州的贡献,对其晚年“因身体健康原因”去世表示“惋惜和哀悼”。 他的发言,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官方对钱汉忠之死的定性,最终采纳了刘卫东的“工作失误”论。 这种处理,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郑仪,并将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了老干部工作这个相对“次要”的领域。 没有扩大化,没有深挖。 这符合“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 但私下里,各种猜测和议论,却从未停止。 尤其是关于钱汉忠自杀的真正动机。 是像刘卫东“检讨”的那样,因为“沟通方式不当”造成的“误解”和“压力”。 这个结论,显然无法让所有人信服。 尤其是在卢志伟、黄维民这些小圈子里,弥漫着一种悲凉和愤懑的情绪。 他们不甘心! 不甘心他们经营了数十年的“明州秩序”,似乎就在这一年的冬春之交,被彻底打破了。 旧的格局崩塌,必然伴随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新秩序的建立。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洗牌中,有人失意,就必然有人得意。 张林最近的心情,就如同这暮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 自从那晚在郑仪家里,被那本《红楼梦》和南明旧事敲打之后,张林像是彻底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高调张扬,不再抢班夺权,甚至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指导性”意见。 他变得“低调”而“务实”。 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府日常运转和那几个由郑仪主导的大项目中,兢兢业业地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 这种转变,在很多人看来,是“识时务”的表现。 但在张林自己心里,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有后怕,有庆幸,也有一丝……隐秘的期待。 毕竟,钱汉忠死了,刘卫东走了。 明州的权力核心,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作为代市长,他似乎是填补这个真空最“顺理成章”的人选。 尤其是在郑仪“破格晋升”副书记的计划尚未明朗之前,他张林,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那个“代”字,是不是……有机会去掉了? 张林的心,又开始活络起来。 只是这一次,他学乖了。 不再把野心写在脸上,而是深深地藏在心底。 他在等待时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