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年初的时候,北斗联合实验室,也正迎来一段极为关键的攻坚时期。 何雨柱弄回来的那颗GLONASS卫星的拆解与分析工作,经过黄河的团队与国内多家顶尖科研单位长达数月的联合攻关,开始结出硕果。 北斗联合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负责人怀星瀚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正主持一场关键的技术研讨会。他面前的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电路简图。 “同志们,老毛子这颗星上的星载原子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怀星瀚指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结构图,“它的小型化、稳定性和抗辐射能力,确实比我们现有的产品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它的氢原子钟简化设计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在保证精度前提下,大幅降低体积和功耗的可能性。” 一位负责原子钟研发的中年研究员接着汇报:“怀总,我们联合中科院电子所、航天504所,已经基本吃透了它的设计精髓。难点主要在于工艺。它采用的某些特殊镀膜技术和真空封装工艺,我们的产线暂时还无法完全复制,成品率很低。” “工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怀星瀚沉声道,“我们不能等。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攻关工艺,争取早日实现完全国产化;二是基于我们理解的设计原理,结合国内现有的、最成熟的工艺进行再设计和优化,先拿出性能达标、可靠性有保障的工程样机!北斗一号组网,等不起!” 会议室里众人纷纷点头。时间不等人,必须在借鉴和自主创新之间找到最快的路径。 “信号接收和处理模块呢?”怀星瀚看向另一边。 “进展相对顺利。”负责信号处理的团队负责人回答,“对方的核心处理单元架构,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实验室设计的‘龙芯’一号原型,在吸收了其部分优点后,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三十。目前正在加紧进行抗辐射加固测试。预计下一颗北斗试验星,就可以搭载我们的初版国产化处理单元上天验证。” 怀星瀚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好!就是要拿出这股劲头。导航卫星,时钟是心脏,处理单元是大脑。这两个关键瓶颈一旦突破,我们北斗系统的自主可控,才算真正迈出了坚实一步。” 他环视众人,语气凝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把导航定位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中心那边催得很紧,下一发长三乙火箭的载荷,就是我们的新一代试验星,各项测试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数月后,川西大山深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夜晚的山谷被巨大的照明系统映照得如同白昼,远处发射架上,一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巍然矗立,箭体上的国旗和“中国航天”字样在强光下格外醒目。 它即将托举一颗具有特殊意义的试验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指挥控制大厅内,气氛肃穆而紧张。 巨大的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各项最终测试数据。 “遥测信号正常。” “推进剂加注完成。” “平台姿态控制系统自检通过。” “有效载荷……北斗试验星一号,最后一次加电检查,各分系统报告状态。” 怀星瀚和几名核心骨干紧盯着面前的数块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卫星上各类仪器,尤其是那台经过适应性改造的国产化星载原子钟和北斗芯处理器的关键参数。 “原子钟真空度稳定。” “锁频环工作正常。” “处理器核心电压、温度均在绿区。” “数据注入完成,固件启动成功” 一系列“正常”、“就绪”的汇报声,卫星研究人员松了口气。 怀星瀚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沉声道:“总指挥,北斗试验星一号,状态确认,满足发射条件。” 他的声音通过专线,清晰地传回西昌指挥大厅。 总指挥闻华宇站在指挥席前,目光扫过大厅前方巨大的倒计时显示屏。 他拿起面前的直通电话,声音沉稳有力:“各位置注意,我是零一号。根据最终检测结果和气象会商意见,现决定,发射程序进入负一小时准备。按计划流程执行。” “明白!” “明白!” 指令迅速传达到发射场各个岗位。 塔架最后一层工作平台缓缓收回,露出火箭完整的雄姿。 燃料补给管道脱离,发射塔上用于固定的摆杆依次打开。 控制大厅里,只剩下倒计时读秒和关键系统状态汇报的声音,显得格外空旷而凝重。 “……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 伴随着点火指令,长征三号乙火箭底部喷吐出桔红色的巨大火焰,浓烈的白烟瞬间笼罩发射台。 巨大的轰鸣声隔着厚厚的观察窗,依然沉闷地撼动着大厅。 火箭拔地而起,拖着明亮的尾焰,如同一条撕裂夜幕的火龙,坚定地刺向苍穹。 “程序转弯正常。” “助推器分离。” “一二级分离。” “二级主机点火成功。” “整流罩分离……” 每一步关键动作的成功,都让指挥大厅里的气氛为之一松。 当“星箭分离”的确认信号最终传回,屏幕上代表卫星的图标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参数范围时,大厅里终于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更为精细的轨道控制和卫星在轨测试。 卫星太阳翼成功展开,能源系统供电正常。 各有效载荷按指令依次加电开机。 地面站成功捕获卫星下行信号,信号质量优良。 …… 当最终确认卫星已在预定轨道稳定运行,并且搭载的由华高科参与攻关的新型信号单元和原子钟模块初步工作状态符合预期时,控制大厅内爆发了长时间的、由衷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老专家相互握手、拥抱,眼角闪烁着泪光。 北斗试验星的成功入轨及在轨测试的初步顺利,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国内航天和电子领域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都倍感振奋。 但这仅仅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漫长建设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后续的组网发射和系统稳定性验证,才是真正的挑战。 接下来北斗卫星生产中心和西昌、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随即进入了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为了尽快形成区域服务能力,“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被提上日程,发射密度显著增加。 最多一次居然发射了七颗,被戏称发射了一个‘勺子’。 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的汗水。 卫星生产线上,对元器件筛选、部件组装、整星测试的要求近乎苛刻。发射场上,火箭的吊装、测试、加注,每一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就在北斗系统按计划稳步推进时,无形的压力从海外悄然迫近。 国际上某些势力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自主化的决心和速度。 他们不愿看到一个潜在的、不受控制的全球性导航系统崛起,开始采取行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