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根服务器压力测试已完成,各项指标正常。与邮电系统的对接很顺利,预计下月初可正式提供拨号接入服务。”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嗡嗡作响的设备:“用户端准备得如何?” “调制解调器已小批量下线,首批五千台。安装手册和拨号软件都调试好了。” “资费方案呢?” “按分钟计费,夜间半价。初定每小时十元,含一定免费时长。” 何雨柱沉吟片刻:“价格可以,先这样试行。网站和论坛进度如何?” “黄河新闻网的内测版已上线,主要收录新华社通稿和自采的科技财经新闻。BBS论坛按您要求分了技术讨论、生活休闲和商业信息三个大版。聊天室支持多房间,基础功能都有了。” “安全方面?” “有专人审核内容,关键词过滤系统也装上了。” “好。”何雨柱最后看了一眼那些机器,“按计划推进。” 九八月初,拨号上网服务在特区、四九城等六个城市率先开通。 最初的用户多是高校、研究机构和部分涉外企业。刺耳的拨号音后,屏幕上的字符缓缓滚动,打开一个纯文本的黄河新闻网首页需要近一分钟。 何耀宗从特区带回一台调制解调器,装在何雨柱书房。 “爸,您试试。速度是慢点,但收发邮件、看看新闻够用了。” 何雨柱坐在电脑前,看着陆书怡演示如何登录BBS论坛。她生完孩子后稍作休养,又恢复了在书房的辅助工作,对这类新事物接受很快。 “这里可以发帖子提问,也能回复别人。”陆书怡敲着键盘,“技术版块有不少微电子研究所的同事在讨论芯片设计问题。” 老方和老赵过来下棋时,也被书房这台能“连到外面”的电脑吸引了。 “就这么个小盒子,能看外国报纸?”老方凑近屏幕,看着陆书怡打开一篇路透社的电讯稿。 “是翻译过来的,方爷爷。”陆书怡解释道,“原版也有,但加载慢。” 老赵饶有兴致地看了会儿论坛里的技术讨论:“这倒方便,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凑一块儿说道。” 拨号上网推出一个月后,用户数缓慢爬升。 起初只是小圈子的新鲜玩意,但随着几家报纸报道了“足不出户知天下”的体验,咨询电话渐渐多了起来。 九月中,黄河聊天室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一千。深夜的技术版块尤其热闹,常有关于编程和硬件的讨论持续到凌晨。 很快,跟风者出现了。 先是南方冒出个“明珠论坛”,界面与黄河BBS相似。 接着,京城有高校推出了自己的BBS站。 模仿黄河新闻网的资讯站点也陆续出现,尽管内容多是转载。 何雨柱看着战略发展部整理的竞品报告,并不意外。 “让人盯着点,只要不侵权,不用管他们。” 九月底的四九城,何耀宗就接到了部委的电话,让他去参加网络安全的专题会议。 何耀宗回先跟何雨柱汇报了一下情况。 “是关于根服务器的事?”何雨柱问。 “额,国外那边施压了,说咱们的根服务器‘自成体系’,不兼容国际标准,还限制了几家元器件供应商给咱们供货。”何耀宗声音透着无奈。 “那就见招拆招吧。” 第二天开会,会议室坐得满当当。 前排是部委领导,后排是国内几家通讯和电子企业的负责人。 “北美那边的行业协会发了函,说咱们的广域网‘封闭’,要求开放访问权限,否则就要联合限制芯片和调制解调器供应。”领导开门见山,“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怎么应对。” 有人立刻发言:“不能开放!万一进来恶意攻击,咱们的网络扛不住。” 也有人犹豫:“不开放的话,元器件断供,拨号上网的业务就得停,高校和企业都得受影响。” 争论了半个钟头,领导看向何雨柱:“老何,黄河是国内最早做根服务器的,你说说。” 何耀宗放下手里的水杯,开了口:“我的意思是,分步走。先开放学术和商务领域的访问,比如高校查国外文献,企业对接海外订单,其他领域暂时关着。另外,开放前得把安全底筑牢,不然就是引狼入室。” “怎么筑牢?”领导追问。 “一是建访问白名单,只允许特定 IP接入;二是得有自己的人盯着网络,一旦有异常能及时拦下来;三是进口的网络相关的元器件和设备,得重点查,别让人留了后门。” 会议最后定了调:明年开年,先对高校和重点企业开放海外学术网站和商务平台的访问,同时成立网络安全小组,由部委牵头,黄河等企业配合。 这几个月的时间算是准备期。 散会后,何耀宗直接回了四合院,何雨柱给他布置了新任务。 “耀宗,抽调国内和香江软硬件的精英组成一个团队,把实验室建在特区。” “做网络安全防护么?” “对,就是网络安全,先试着模拟攻击咱们的根服务器,找漏洞,然后作相应的对策。” “我一会就去安排。” 何耀宗的动作很快,一周后,一支由国内和香江抽调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在特区集结完毕。实验室就设在黄河通讯大楼内,划出了一片独立的区域。 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负责人是来自香江分公司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叫李文杰,曾在北美参与过早期的网络项目。 他对何耀宗坦言:“何总,我们这些人,搞建设还行,主动去找漏洞、模拟攻击,经验确实不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