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十四大召开的新闻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传遍全国,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论述,被反复提及和解读。 会议闭幕后,何雨柱坐在书房里,仔细读完了会议公报的全文,然后将其放在桌上,手指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几个字上轻轻点了点。 他起身走到门口冲外面喊了一嗓子,“小满,来书房一趟。” 不一会儿,小满推门进来:“柱子哥,什么事?” 何雨柱将那份报纸推到她面前:“看看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已经很明确了。咱们黄河摊子越来越大,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小满没看报纸,点点头:“确实,以后的发展,得跟国家的步子踩在一个点儿上。” “我考虑成立一个‘集团战略发展部’。”何雨柱说出他的想法,“这个部门不负责具体业务,只做三件事:研究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对接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确保黄河未来的投资和发展方向,既符合商业利益,也契合国家需要。” 小马上明白了这个部门的重要性:“这个主意好。人选方面有什么想法?” “负责人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政治,还得有相当的格局和眼光。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同时进行。你先牵头筹备,制定部门职责和选拔标准。”何雨柱吩咐道,“首批成员要精干,宁缺毋滥。可以从各公司抽调有潜力的年轻骨干,也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挖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专家。” “我明白了。”小满记下要点,“办公地点设在四九城?” “嗯,放在这边,方便获取信息和沟通。启动资金和预算,你做个方案报给我。” “好,我尽快落实。” 小满的行动力一向很强。 几天后,一份关于成立“黄河集团战略发展部”的初步方案就放在了何雨柱的案头。 方案详细阐述了部门的定位、职能、组织架构以及初期的人员构成设想。 同时,小满也启动了对内遴选和对外招聘的程序。 这个消息在黄河集团内部高层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何雨鑫第一个来电话表示支持,他是感受最深的,如果踩不上点那是真难受。 “哥,这部门很必要,不过你这是打算撂挑子么?” “想什么呢,难道什么事都得我去琢磨,你想累死你哥我?” “那不是,我还以为以后你连大方向都不想管了呢。” “不会,除非我干不动了。” “你身体那么好,还能再干几十年。” “省省吧,你不想退休我还想退呢。” 许大茂打来电话:“哥,成立战略发展部我举双手赞成!以后有啥政策风向,咱们也能提前摸个底。” “我是不想总自己一个人琢磨了,太累。” “我们都习惯了听你的,难道以后就听这个部门的?” “他们给建议,开会决定。” “哦,这样啊,那以后挺麻烦的。” “麻烦啥。” “没事,没事。”许大茂忙道。 小满的动作很快,战略发展部的框架迅速搭了起来。 她将部门的职责范围定得比何雨柱最初设想的更广,不仅研究国内政策,也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动向、技术发展趋势纳入分析视野。 人选方面,她亲自面试,从内部提拔了两位对政策敏感、有经济学背景的中层干部,又从外部聘请了一位有海外研究机构工作经验的资深研究员。 何雨柱看过最终名单和职责文件,点了点头:“不愧是我的贤内助,你想得比我周全,就这么办吧。” “总不能什么事都让你一个人扛着。”小满笑了笑,“这个部门以后就是你的外脑。” 战略发展部正式运转后的第一份报告,便是分析十四大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以及国际电子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报告建议集团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加大对集成电路、光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并留意北方邻国解体后流出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何雨柱将报告批转给各分公司负责人,要求他们结合自身业务提出反馈。 许大茂看完报告,给何雨柱打来电话:“哥,这报告看得我脑仁疼。里面好些个新名词,什么‘产业升级’、‘技术溢出’,弯弯绕绕的。不过大方向我懂了,就是往后不能光埋头生产,还得盯着天时地利,对吧?” “差不多就这个意思,你那边通讯业务是重中之重,报告里提到的光通信,你们要开始技术储备。” “明白,我已经让研发中心的人开始搜集资料了。” 正说着,何雨柱的手机响了,何雨柱叮嘱了许大茂两句后把电话挂了,接通了手机:“喂!” “何叔,我是周磊。” “小磊啊,什么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