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赐酺宴-《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1/3)页

    韩琦早对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吴记川饭有所耳闻,几乎每日上朝都会听欧阳永叔提及。

    上朝不仅是个智力活儿,更是个体力活儿。

    用欧阳修的话说便是:笑杀汝阴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十年宦海,每天起得比鸡还早。

    北宋元丰以前的日常朝参分为三等“奉朝之制”。

    一曰“常朝”,不厘务的升朝官,每日须赴文德殿立班;二曰“常起居”,自宰臣、枢密使以下的要近职事及武班,每日须赴垂拱殿起居;三曰“百官大起居”,文武朝臣厘务与不厘务者,每五日皆入垂拱殿起居。

    百官往往“四更时,朝马动”,齐聚于大内左掖门南的“待漏院”中等候宫门开门。

    念及朝臣多有空腹上朝者,待漏院中常备酒果点心。

    许多商贩亦闻风而来,大量早点摊聚集于皇宫前,“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

    每遇朔日则会举行入阁仪式,文武百官随中书门下“横班起居”,仪式结束后会赐百官“廊下餐”。

    市食杂嚼也好,廊下餐也罢,欧阳修的评价永远是那句:“弗如及第粥远甚。”

    且时常感叹:“若使吴掌柜在此,日日早朝又何妨?”

    初闻不甚在意,听得次数多了,韩琦忍不住打问:“吴掌柜何许人也?”

    “吴记川饭掌柜吴铭是也!”

    欧阳修当即盛赞起吴掌柜的厨艺,从五月间的“及第粥”说起,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非但自己说得口舌生津,韩琦等朝臣也被勾得腹中擂鼓。

    有此体会者,又何止醉翁一人?范镇、王珪、梅挚、苏颂……但凡尝过吴掌柜手艺的朝臣名士,无不交口称绝。

    韩琦听罢,兴致顿生。

    不久前,他曾差仆役去“吴记川饭”打菜,岂料这位掌柜竟声称:“热菜概不外带。”

    尽管仆役已亮明“韩相公府上”的身份,对方依旧不为所动,只道:“热菜出锅时滋味最美,若经路途颠簸,镬气消散,滋味便要大打折扣,是以热菜不宜外带,哪怕官家来了也是这话。”

    此等傲气,若非狂妄之徒,便是艺高胆大之人。

    这位吴掌柜显是后者无疑。

    那日只带回些卤味,滋味着实不凡!

    听永叔说,每逢节日,吴记川饭必有新菜推出,不可不尝。

    适逢重阳佳节,韩琦便在吴记订下一雅间,约上数位同僚,易服微行,亲往此间一探究竟。

    “诸位贵客里面请——”

    孙福早得了吴掌柜嘱咐,尽管众客皆着便服,乘坐的车驾也并不招摇,但他认得欧阳学士,心知这八位俱是当朝要员(苏洵除外),断不可怠慢。

    直至落座雅间,苏洵仍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此前不久,他曾拿着张、雷二公(张方平和雷简夫)的引荐信谒见韩相公,投了文章却未得接见,正有些心灰意冷,不料数日后,竟有幸受邀与诸公同桌共饮。

    韩琦、文彦博、富弼、刘沆、王尧臣、欧阳修、曾公亮……老苏环视全场,不禁踌躇满志,只觉蛰伏五十载,终要一鸣惊人。

    其实早在这之前,欧阳修已将苏洵的文章荐于朝臣,对其赞誉有加。

    老苏此时在朝堂中已有文名,连韩琦也“甚称其文”。

    但韩琦对待苏洵的态度和欧阳修有很大不同,后者希望朝廷能重用苏洵,频频上书举荐,前者则是“称其文,礼其人,而不用其言。”虽然赏识老苏的为人和文章,却并不打算采纳他的主张。

    苏洵哪里知晓其中缘由,见诸公在场,恨不得直抒胸中丘壑,大谈经世之道,到底是忍住了。

    佳节宴饮,美食当前,不宜评议时政,宴后再说也不迟。

    新客到店必经之流程:上餐具!

    在座俱是位高权重之人,最年轻的也已年近半百,早已喜怒不形于色,见孙福呈上一等琉璃杯,并未惊愕失态,只是大感意外。

    因醉翁最喜向旁人推荐自己钟意的人和物,且常有夸饰之语,众人原本便存着几分疑虑,抵达时见店小且陋,不免大失所望,甚至觉得屈尊于此,有失身份。

    此刻不禁生出几分期待来。

    “春兰秋菊、卤味拼盘——”

    先上开胃的凉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