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麻辣烫-《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3/3)页

    “双双姐要去济慈庵,我不便跟去。”

    “济慈庵?她信佛?”

    “不,她师父在济慈庵出家。”谢清欢的视线落到师父手里的各色食材上,霎时双眸生光,“师父要试做新菜?”

    吴铭点头称是,将袋子里的食材取出。

    谢清欢嗖一下凑近,喜道:“做什么菜?”

    “做明晚夜市的吃食,叫麻辣烫。”

    麻辣烫算是简化版的火锅,味型一样,吃法也近似。最初叫麻辣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冒菜、串串香的叫法,到今天,市面上已经很少再用“麻辣烫”这个名字了。

    现在提到麻辣烫,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杨国福和张亮。

    东北地区对四川麻辣烫的口味改良几乎到了重塑的地步,麻变成了麻酱的麻,辣椒油虽然象征性地提供给客人自行添加,但完全不辣。

    四川的冒菜和串串香最终也没能走出西南,东北的麻辣烫早已火遍全国各地,也成就了多家东北麻辣烫连锁品牌,最近还反攻四川,离川味饭馆不远就开了一家杨国福。

    吴铭当然更爱吃冒菜。

    但还是那句话: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东北的麻辣烫显然更适合宋人的口味。

    吴铭之所以选它作为吴记的夜市主打,一是因为天气转凉了,夜里就该吃点热乎的;二是做法简单,白天够忙了,晚上就别做太复杂的菜品。

    当然,麻辣烫只在店堂里推出,雅间另当别论。

    东北麻辣烫吴铭是头一回做,先让徒弟试试味道,合不合宋人的口味,还得宋人说了算。

    因是试菜,食材种类准备得不多,只有一包火锅丸子、一把青菜、两个土豆、两张千张和两块油炸面饼。

    “把菜切了,过一遍水。”

    “好。”

    小谢切菜时,吴铭取一大碗,着手调配东北麻辣烫的灵魂——麻酱汁。

    依次向碗里加入适量的芝麻酱、腐乳汁、香油、盐、味精、白糖、蚝油和少量的水,搅拌均匀。

    起油锅,油热后放入葱段、姜片爆锅,接着下入各色香料炒香,再放入一小块火锅底料炒化。

    这是吴铭最没有把握的一步,外面买的火锅底料,香味和辣味都不可控,先尝尝咸淡,再根据小谢的反馈自制。

    然后该加高汤了。

    才怪。

    吴铭取出东北麻辣烫的另一样法宝——牛奶,连锁店通常会用奶粉和骨汤膏增白增香,也有用植脂末敷衍了事的。

    今天只是试菜,暂时用牛奶对付一下,等明天再熬骨头汤,反正每天都会剩下不少骨头。

    倒入牛奶和清水,再加入适量的盐、味精和白糖调味。

    烧开后煮个五六分钟,捞出料渣。

    与此同时,谢清欢已按师父的吩咐另起炉灶,烧一锅水,将各色食材过水,捞出控干,随后倒入师父炒好的汤底中。

    煮熟,出锅,扬上芝麻酱和蒜水,大功告成!

    至于辣油,每桌都配有一碗,可根据食客自身的口味酌情自添。

    “学会了吧?这道菜以后就交给你来做。”

    “学是学会了,只是……”

    谢清欢看着这黏糊糊的一大碗,欲言又止。

    这道新菜的做法倒是简单,就是看起来普通了点,和师父以前做的菜没法比。

    吴铭笑道:“别看这道菜的卖相平平,吃起来很香,端出去吧。”

    谢清欢端菜,吴铭端米饭,师徒二人在店堂里落座。

    “尝尝吧。”

    谢清欢夹起一块饱吸汁水的青菜送入口中。

    “如何?”

    “好吃!”

    ——

    ps:万订啦!追完新章顺便给角色比个心、书友圈里打个卡吧,助力本书早日突破出圈三,突破后每月可以发放十个粉丝称号,or2!

    粉丝称号征集,最好和作者笔名相关,目前待定的选项有:1.亦庄亦谐;2.装深沉;3.俺有更好的主意。请在评论里点赞你所支持的选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