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谁动谁输-《阴阳剥皮人》
第(1/3)页
那是一种传染性的沉寂。
最初的报告来自一家社区医院的夜班护士,她在两个小时内,连续接收了三名症状完全一致的病人。
他们都在家中被发现,没有外伤,没有挣扎痕迹,生命体征平稳,却陷入了任何外部刺激都无法唤醒的深度昏睡。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样的“静默病例”增加到了十九例,全部集中在林工所负责巡查的那三个老旧街区。
所有患者的共同点惊人的一致:睡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对家人说的,还是在社交软件上的留言,都是一句内容相似的话——“我终于听懂那句话的意思了。”
沈默通过一条他自己建立的、从医院数据中心流向一个废弃服务器的匿名渠道,拿到了第一手的脑电图报告。
所有患者的脑电图都呈现出一种罕见的、高度同步的高频θ波持续震荡。
这不像是昏睡,更像是一场被强制同步的集体梦境。
报告的附录里,一行不起眼的备注抓住了他的视线:对部分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时,在其枕叶皮质区域,发现了形态异常的铅沉积物。
那铅元素的微观晶体结构,与沈默之前在第三净水厂冷却池旁采集的土壤样本,完全一致。
推论在瞬间形成。
这不是病毒,也不是毒气,而是一种基于“语义共振”的信息污染。
某种介质,通过日常的、看似无害的语言进行传播,当重复的频率和特定的语义内容达到一个临界点,就会激活附着其上的“残响”,诱导大脑进入特定的“梦境”频率。
而林工,那个用最原始方式构筑语言防线的男人,他每天都在与这些被污染的“短句”进行高强度对抗,他本身已经成为了最危险的高危靶点。
必须干预。
但直接接触会暴露自己,更可能让林工陷入被“观察”的恐慌。
沈默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城南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有一台早已被淘汰的爱德华牌机械打字机。
它的物理连杆结构,让它成为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离线”信息输出终端。
夜深人静,沈默戴着手套,坐在打字机前,敲下了一封无署名、无收件人的信。
信的内容,是一段伪造的《老旧小区公共广播系统维护指南》中的一节:
“章节4.7:通风口滤网及喇叭单元除尘规范。注意:在清理集尘时,若发现异常的银白色金属粉末,切勿干扫或吹拂,避免吸入。应使用浸湿的工业酒精棉布进行覆盖、擦拭,并于室外空旷处焚烧处理。根据历史档案,该物质在特定声波,尤其是高频重复的短句环境下,易产生共振现象,导致设备过热及信号失真。”
他将这页纸折好,塞进了净水厂地下工具间一个林工惯用的、放置备用手套的抽屉深处。
第二天,沈默在街角的监控画面里看到,林工上班后不久,就脚步匆匆地离开了净水厂。
当晚,一支由林工临时组织的、由几位信得过的老同事组成的“夜间清扫队”,带着水桶和湿抹布,开始对辖区内所有的公共扬声器、广场音柱,甚至公交车的报站喇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除尘”。
从回收的污物样本中,他们果然分离出了肉眼可见的银色金属微粒。
第(1/3)页